索 引 号: | 012947154/2021-14244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 报告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生成日期: | 2021-01-28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关于南京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一、2020年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开展“四新”行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保”的底线牢牢守住,“进”的态势巩固拓展,全市高质量发展迈出有力步伐。
(一)主要计划目标完成情况
对照年初市人代会确定的28个指标,总体上完成情况较好。预计超额完成、能够完成年度目标的有21个,分别是:工业投资增长10%,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45亿美元,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85.2%,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13.26公顷/亿元,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5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38%,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6500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113家,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3万,城镇登记失业率1.71%,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2.5%左右,万元GDP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100%,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83.1%,细颗粒物(PM2.5)浓度31.3微克/立方米,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74.6%、73.6%。
虽然受外部环境和疫情影响,部分指标难以完成全年计划目标,但完成情况仍然好于全国、全省和同类城市。一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计划目标增长7.5%,但增速仍位于全国万亿GDP城市和省内城市前列,总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进入全国十强;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6%,计划目标增长7.5%左右,但增速稳步回升、位于全省第2;三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0.9%,计划目标增长7%,但增速位于全省前列;四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7%,计划目标增长4%,但增速高于全省平均,位于万亿GDP城市前列;五是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预计13.5亿元/千公顷,计划目标15.07亿元/千公顷,但完成情况位于全省前列;六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6%,计划目标6.7%,但占比位于全省第1;七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28%,计划目标30%以上,但2020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制造业充分发挥了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作用。
(二)重点任务完成情况
1.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第一时间成立市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率先发布通告要求公共场所必须佩戴口罩,率先全面实施小区封闭管理,应急启动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扩建工程,集中收治所有确诊和疑似病例。实行“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56万余名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网格员和5万多名医卫人员下沉防控疫情一线。27天实现本土确诊病例零增长,93例确诊病例在45天内全部清零,总数在长三角四大中心城市中最少,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先后派出7支医疗队、515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黄石等地区,派出医护人员总数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为全国防控“一盘棋”作出南京贡献。
2. 扎实推进创新名城建设,创新发展动能不断增强。出台“创新一号文”,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市委创新委员会,完善“1+N”高新区运行体系。成功举办第二届“南京创新周”,达成签约项目或合作意向346项,投资总规模超千亿元。注重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累计组建总数超400家,孵化和引进企业7000多家。推动10042家企业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同比增长50.2%,首批189家企业进入市级创新型领军企业库。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4家。未来网络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紫金山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扎实推进,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实质化运行。新增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新立项1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创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56家知名院所、跨国公司落户南京。优化“创业南京”人才计划,累计集聚218名科技顶尖专家、培育472名创新型企业家、引进3715名高层次创业人才,共吸引9名诺奖图灵奖得主、132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
3. 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主导产业加快优化升级。新型电子、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设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四大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左右。深入实施“新产业”行动计划,全年新产业总规模超4000亿元。聚焦8条重点产业链20个领域,全面实施“链长制”,推进强链补链专项行动,八大产业链总规模同比增长20%左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年软件业务收入超6000亿元,同比增长16.6%。人工智能产业实现核心业务收入100亿元,实现两位数增长。培育工业互联网企业平台10家,新建5G基站超9000个。全市企事业单位制定国家标准162项,制定ISO、IEC国际标准7项。
4. 全力以赴稳增长促发展,内外需求持续改善。实施“新消费”行动计划,预计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销售额(营业额)1.6万亿元。线上经济加快发展,网络零售额增长30%左右。重大项目支撑有力,346个新基建以及30个产业载体项目完成投资1130亿元;370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过2400亿元,南京药石研发及生产、欣旺达等25个产业项目竣工。发布南京市产业投资地图,创新举办重点招商项目“云签约”仪式,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签约项目投资总额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出台支持外贸企业稳订单拓市场12条、“保主体促两稳”20条、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16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外需市场保持平稳。
5. 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认真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两个“100条”,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南京“开办企业”等12个单项指标进入全国前十,被评为“标杆城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创新实践获评全国首批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全面建立“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发布“不见面交易”事项清单。在全省率先开展“一业一证”改革创新,已覆盖13个行业,精准破解企业“准入不准营”难题。顶格落实国家和省各项纾困惠企政策,新增减税(缓税)降费639亿元,全年新增市场主体近28万户,其中新设企业近9.7万家,同比增长6.9%。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江北新区、江宁区完成省社会主义现代化试点任务,江宁区集成改革、秦淮区“两赋两强”改革在全市推广。南京工装公司入选全国“科改示范行动”,南京旅游集团综合改革入选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典型案例。江苏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加快建设,“1+9”政策全面落地实施,14项改革试点和案例获得推广。临空经济示范区稳步推进,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式封关运营,获批省降本增效综合改革智慧物流城市试点。
6. 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70项清单任务有序推进。《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即将获国家发改委批复,溧阳市和金坛区加入南京都市圈。召开宁镇扬党政联席会,签署《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框架协议》《宁扬城际共建补充协议》等一揽子协议。长江经济带“百项提升工程”支撑明显,18项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特色工作成效显着。长江禁捕退捕工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其他水域剩余1041艘捕捞渔船、2059名渔民全面完成退捕。自然湿地保护率68.6%,位居全省第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持续深化,空间要素保障能力不断提升。“一核三极”功能布局加快完善,河西新城、南部新城以及鼓楼滨江等重点片区功能持续优化;江北新区直管区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搭建紫东地区“四梁八柱”规划框架,核心区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溧水、高淳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
7. 大力推进美丽古都建设,城市功能品质进一步优化。“米字型”高铁枢纽加快构建,南京北站、扬镇宁马、宁宣等铁路有序推进,宁芜铁路复线工程(沧波门至古雄段)签订建设框架协议。启动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禄口国际机场T1航站楼建成投运,和燕路等6条过江通道、宁句线等10条地铁线路加快实施,溧阳至高淳高速公路南京段、长江五桥、浦仪公路西段等重点项目如期建成。260个“新都市”行动计划项目全面开工,全年完成投资突破1200亿元。整治主城老旧小区68个、房屋779幢、建筑面积21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3万户。新建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完成主城、江宁区、江北新区应急水源主体工程建设。垃圾分类开局良好,完成撤桶并点小区4182个。再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以省会、副省级城市第三名成绩上榜。夫子庙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全力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幅度位居全省前列。成功防御超历史特大洪水,累计动员120万多人次投入防汛抗洪,处置险情290多处,转移群众3561人。
8.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三大攻坚战”取得关键进展。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强化财政承受能力限额约束,坚决堵住违规举债暗道。坚决打击非法集资,累计排查企业5.7万家。按时序进度推进P2P网络借贷机构整治,全市法人P2P机构已全面退出行业。推动“僵尸企业”市场退出,纳入国务院处置范围的“僵尸企业”处置任务基本完成。重大领域突出信访矛盾有效化解。坚持租购并举,房地产市场总体平稳。污染防治力度持续加大,主要大气、水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削减约10%,PM2.5改善幅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增加幅度均居全省第一。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完成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合作任务,全年共落实援助资金10.4亿元,实施帮扶项目202个,助力协作地区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全部“清零”任务。
9. 强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创新出台“宁聚新十条”,深入实施“十万研究生宁聚行动”,倾力“宁聚”青年优才,全年新增就业参保大学生40.1万人,开发见习岗位11万个。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核发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等5.6亿元。供应住宅用地1077公顷,新开工保障房622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幼儿园59所,新开办义务教育学校26所,新增学位5万多个,一中江北校区、南京南丁格尔学院新校区启用。医疗资源供给持续扩大,全市6个涉农区均已制订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建成紧密型医共体11家。率先运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注册运营服务点近1200个,完成有效订单近3.9万个。实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向困难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惠及65万多人次。低保标准从每月900元提高到945元。十件39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深入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完成街镇集成改革。
二、2021年计划初步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第一个五年的起步之年。总体来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南京保持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正在逐步积累。但同时,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助企纾困政策的逐步退出也将会对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为此,全市上下既要坚定发展信心,又要充分估计困难挑战,真抓实干、善作善成。
做好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全会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全体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高质量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确保“十四五”规划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始之年开局良好,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为落实省委对南京“要扛起省会担当”的要求,展现南京“创新名城”新风采,体现南京作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的定位,在2021年全市各项目标任务的计划安排过程中,突出了“四个注重”的导向要求:一是注重贯彻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要求。全面对照国家指标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2021年计划目标和工作任务中,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全省前列。二是注重与“十四五”规划有序衔接。统筹发展规划与年度计划之间的关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将“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中,为“十四五”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实现打下坚实基础。三是注重持续推动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美丽古都建设、加快产业链补链强链、扩内需促消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重点工作细化落实到年度计划中,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成效。四是注重为全国全省发展探索路径作出贡献。对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八项重点任务和省、市全会部署,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按照“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提出有奋进性的目标追求,力争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中作出更多贡献。
基于以上考虑,在主要指标设置和安排上,以2020年指标体系为基础,对照国家和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省市“十四五”规划指标,拟作以下调整与优化。一是新增了8项指标。从突出创新驱动发展角度,增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指标;从解决好“一老一小”民生需求角度,增加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指标;从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角度,增加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指标;从强化法治南京建设角度,增加法治建设满意度指标;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增加粮食产量、耕地保有量指标,新增指标均来自国家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省市“十四五”规划和省计划报告指标,与“十四五”期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的导向相契合。二是删减了3项指标。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单位建设用地税收收入2项指标因上级取消对税收硬性要求予以删除;城镇调查失业率指标因2021年暂以省域为调查对象,不反馈市级情况,予以删除。三是调整了4项指标。工业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和新型研发机构3项指标调整到主要任务中予以体现;安全生产指标由“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调整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因此,2021年共设置四个方面30项计划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3项、约束性指标7项,数量较2020年增加2个。
按照市“十四五”“四高城市”定位,具体指标分四类,考虑安排如下:
——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4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净增3000家,每万人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20件左右。
——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实际利用外资50亿美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9%,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00家。
——高品质生活的幸福宜居城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以内,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6.5%,每千人口拥有0—3岁婴幼儿托位数位于全省前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90%,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4.5人,主要污染物排放、地表水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水质比例、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天数比例、细颗粒物(PM2.5)浓度达到省定目标。
——高效能治理的安全韧性城市。法治建设满意度90%,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13公顷/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8.9亿斤,耕地保有量完成省下达目标,单位GDP能耗下降达到省定目标,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持续下降。
三、2021年计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计划安排,对照市委全会提出的“突出思想引领、突出改革创新、突出抢抓机遇、突出开局起步”四个基本要求,建议做好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持续深化创新名城建设
1. 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紫金山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紫金山实验室与东南大学、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与南京大学深度合作,加快中科院麒麟基地建设,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综合交通、临床医学、光电子芯片等重大科技平台。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南京集成电路大学。重点支持一批优势基础学科,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2. 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完善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体系,强化自主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1.2万家,新增独角兽企业3家。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新型研发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建立健全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递增奖补机制,鼓励企业强化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6%,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1%。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PCT专利申请量达2200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750亿元。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支持新技术新产品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更新。
3. 打造高质量创新载体。深化高新园区去行政化改革,健全“管委会+运营平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打造创新主阵地。推进南航、南理工等大学创新港建设,形成产学研融通创新高地。推进城市“硅巷”内涵式发展,打造主城高密度创新综合体,全年新增“硅巷”载体面积30万平方米。深化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重点企业和高校共建融合创新园区。
4. 健全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全面落实市委第四个“一号文”。实施“紫金山英才计划”,大力吸引科技产业创新人才,开展百校对接、“生根”出访,吸引更多顶尖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优化人才公共服务环境,为各类人才提供子女教育、家属就业、健康医疗等精准服务,高标准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全市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来华工作人数达4000人。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优化市级科创基金和科技贷款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多层次多维度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5. 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能级。着力增强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等传统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5%左右。优化工业企业技术装备投入奖补机制,工业投资增长10%左右。发展新型都市工业,推进都市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和重点企业培育。划定工业用地红线,推进全市工业用地高质量利用。
6. 推动八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八大产业链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以上。加大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对240家重点培育产业链龙头企业实施“一对一”精准服务,大力培育百亿级产业龙头企业。打造产业重点园区,发挥八大产业链32个首批重点园区载体作用,提升产业链协同水平。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高水平打造中国EDA创新中心、中汽创智T3等重大科技平台。定期组织产业链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7. 做优做强现代服务业。推动现代服务业结构优化、主体培育和载体建设,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总数达1.1万家。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制定三年行动计划,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左右。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企业股权融资额达150亿元以上,普惠型金融领域贷款余额占比达7.2%左右,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5%左右。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深度融合标杆企业。
8.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落实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布局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等重点新兴数字产业,建设10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500家规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升级。持续打造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地标,加快发展软件谷等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力争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收入达7000亿元。
9.加快释放消费潜力。以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打造国际消费载体,提升新街口、夫子庙等传统商圈消费能级,加快建设江北新区、紫东地区新消费中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700亿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健康消费、养老消费、文旅消费、家政消费,积极培育新业态、升级新消费。推动商业数字化转型,打造直播电商产业集群。打造“夜之金陵”品牌,建设商文旅多元融合的夜间经济集聚区。优化消费环境,改善城乡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消费品质量合格率位于全省前列。
10.持续扩大有效投入。聚焦“两新一重”和“四新”行动,推进小米华东总部等400个省市级重大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480亿元。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围绕“4+4+1”主导产业体系和产业链补链强链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全年实际使用内资额2000亿元。继续办好“创新周”、软博会、金洽会等活动,全面提升合同履约率、资金到账率、项目开工率。
11. 推动开放型经济稳中提质。抢抓RCEP自贸区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机遇,稳住美、欧、日、韩等传统市场,强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达1150美元。加强对外贸易、投资和产能合作,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达60美元。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1+9”政策落地,加快南京片区综合保税区申建。着力发展外贸新兴业态模式,修订出台新一轮跨境电商综试区促进政策,提升公共海外仓服务能级。持续推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人均货物和服务贸易总额达9300美元,人均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额达750美元。
(四)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
12. 持续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100条(2021版)》和《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重点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将“先解决问题再说”机制延伸到企业服务,营商环境便利度保持全国全省前列。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精细化水平,擦亮“宁满意”“企业家服务日”“准入即准营”等招牌。继续抓好国家和省助企纾困政策落实,不折不扣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按市场化原则对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应延尽延,并适当延长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帮助市场主体更好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贯彻落实《南京市社会信用条例》,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持续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13. 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同时注重需求侧管理。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组织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充分挖掘数据资源价值,打造数据中台,建设覆盖全市、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全市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加快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落实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组织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旅游集团、紫金集团等综合改革突破见效,江苏宝庆等混合所有制改革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深化溧水区、高淳区国家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领域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五)推动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14. 深入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高质量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参与长三角区域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联动,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省级创新试点建设,推深做实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合作。加快建设宁杭生态经济带,打造长三角绿色发展增长轴和跨省合作示范新样本。以国家批复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为契机,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启动宁镇扬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打造宁镇扬一体化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15. 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开展高校等存量用地调查。推进“东西南北中”协调并进,加快完善以中心城区为“主核”、江北新区为“主城拓展极”、紫东地区为“创新引领极”、南部片区为“新兴增长极”的“一核三极”功能布局。加快六合、高淳“南北两端”高质量发展,力争两区主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水准布局建设紫东科创大走廊,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加快核心区“数字之城”建设。加快紫金山—玄武湖城市中心公园建设。推广江北新区、江宁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经验。扎实办好支持各板块发展“一件大事”。
16. 保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态势。进一步发挥江北新区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叠加”优势,新区直管区经济增速力争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打造自主创新策源地,支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剑桥大学南京科创中心、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创新平台提升能级,打造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创新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创新中心,争创综合交通、国家细胞基因等国家重点实验室。提速建设“两城一中心”,集成电路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营业收入均增长30%以上。建设美丽古都新主城,推动南京美术馆新馆、江北新区图书馆建成投用,推进中大医院新院区建设,开工建设鼓楼国际医院二期、省肿瘤医院新院区等重大民生项目。
17.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战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高标准建设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家农创园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升。突出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稳定粮食生产,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夯实粮油和肉菜储备,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继续做好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地产农产品综合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高水平推进乡村建设,启动溧水区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体制改革试点,推进高淳区农村水系连通试点县建设。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水平建设六合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完成园博园一期建设,办好第十一届省园艺博览会。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达310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110亿元。
(六)提升特大城市功能品质
18. 增强综合枢纽能级。高水平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推动禄口机场空运口岸优化7×24小时通关服务,启动禄口机场三期工程。加快南沿江、宁淮城际铁路建设和北沿江、宁芜铁路复线工程等前期工作,着力构建“米字型”铁路枢纽。建立高效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推动龙潭港区铁路专用线投入运营,提升航道水运能力。完善市域高快速公路网络,完成宁合高速改扩建,续建宁马、宁宣等高速公路项目,持续推动312国道、356省道等干线公路建设。加强南北交通链接,续建和燕路、仙新路、建宁西路、龙潭等4条过江通道。有序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2号线西延,续建宁句线、5号线、6号线等10条轨道交通线路,新建3号线三期、11号线一期工程,力争开工宁扬、宁马、宁滁城际轨道工程。完善城市道路体系,完成扬子江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推进文枢西路、绿都大道等跨区断头路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完成147公里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19.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健全城市运行保障设施体系,完成主城、江宁和江北地区应急水源地建设,建成滨江液化天然气应急调峰储配站。推进长江、秦淮河等流域重点防洪工程建设。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实施秦淮大道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做好人防工作,开工南大操场人防停车场等一批工程。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完成南京市污泥处置中心、栖霞餐厨垃圾处理厂建设,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85%以上。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成108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棚户区改造200万平方米。继续开展200条背街小巷整治,强化环境卫生治理,主城区主干道机扫率100%,郊园区主干道机扫率98%以上,道路整洁优良率90%以上。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智慧化水平,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构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审查等信息系统。
20.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文学之都”建设,办好第二十六届南京读书节,探索“共读南京”“朗读者”等品牌新特色。深入研究长江文化内涵,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进“博物馆之城”创建,升级改造渡江胜利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场馆,推进南京市博物总馆新馆、南京党史综合设施等新项目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稳步增长。推动国家文旅消费示范城市以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创产业。办好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南京创意设计周等文化活动。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互联互通,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92平方米。
(七)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21. 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扎实抓好新一轮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整改任务。对已完成整改的问题,认真开展“回头看”,系统排查整治关联性、衍生性问题。系统推进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沿江化工污染防治、尾矿库污染防治等重点整治任务。稳步推进沿江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制度和“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统筹推进岸线功能优化调整和沿江重点企业转型升级。持续打造沿江特色示范段,高质量打造绿博园、上元门、定山、三桥湿地公园等滨江城市客厅,全面提升滨江功能品质。持续巩固长江流域禁渔工作成效。
22. 持续深化污染防治。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强PM2.5与臭氧污染的协同治理,持续推进工业源污染管控,加快钢铁、石化等行业深度治理和VOCs专项治理,强化扬尘源污染管控,将符合条件的工地全部纳入“智慧工地”管理。深入实施重点河湖水环境和城市暗涵整治,确保国省考、入江支流断面水质达省考核目标,加强工业园区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工业水资源循环利用水平。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治理修复,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保持在90%以上。深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以沿江沿河沿湖为重点推进化肥减量工作。持续做好绿化造林和森林品质提升工作,林木覆盖率稳定在·31.3%以上。
23. 完善生态文明治理机制。依托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及相关部门和机构,加强碳中和发展研究,开展碳峰值管理,制定碳排放率先达峰行动方案,积极谋划推进碳市场建设,研究建设碳中和示范区和零碳未来城。健全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环保执法制度、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等,推动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的有效转化。深入推动产业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打造绿色低碳的交通体系、建筑体系和消费体系。提高用水效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持续下降。加强城市绿道、口袋公园建设。
(八)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4. 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更大力度实施“宁聚计划”,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增大学生就业30万人。抓好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和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加大对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支持。加强新型创业载体平台建设,完善全流程创业服务体系。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万人次。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保障劳动用工和权益。
25. 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落实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关注“一老一小”,推进三级老年医院建设,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00张,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托育机构。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新增幼儿园学位1万个。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城市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为1:1。推进市属高中外扩和区属高中提升工程建设,普通高中资源供给比例保持全省前列,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年。加快健康南京建设,推进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扩建工程建设和市疾控中心改扩建工程项目研究。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推进社区医院、农村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建设,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21.3%,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率进一步提升。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全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稳步增长。
26.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全力做好对口帮扶和扶贫协作工作,落实援助资金8亿元。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达到500元。建立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保障重度失能人员基本护理和日常照料需求。全面落实国家住房改革政策,强化住房保障,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650万平方米、竣工260万平方米。探索研究我市长租房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持续加强保供稳价,落实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九)统筹发展和安全
27. 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人物同防、人物同查,持续抓好口岸、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特殊场所、人员密集和空间密闭场所等常态化疫情防控,强化进口冷链食品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按照超大特大城市标准开展防控能力储备。做好入境人员采样、转运工作,强化隔离场所卫生学管理,加强经“快捷通道”入境人员的管理。继续做好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医疗救治相关工作,为集中隔离人员提供必要的诊疗服务。
28.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障基层治理特别是教育、医疗、治安、水电、公交等公共服务支出。落实落细债务管控各项工作,确保政府性债务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创新思路化解重点民营企业债务风险,保持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的高压态势。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各项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策落实到位。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守住食品、药品、疫苗安全底线,每千人食品抽检量8.5批次。
29. 抓好安全生产。进一步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统筹 “一年小灶”和“三年大灶”衔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健全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创成首批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危险化学品使用专项治理,推进危险化学品全流程安全监管。健全完善安全生产专项巡查机制,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全力压降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
30. 深化平安南京、法治南京建设。建立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城市生产安全事故和自然灾害处置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深化交通、非法集资、传销、电信诈骗、禁毒等专项治理,持续提升群众安全感。坚持和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拓展“网格+”的广度深度,网格规范达标率位于全省第一方阵。切实加强行政立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