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154/2022-34502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生成日期: | 2022-04-12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南京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及重点实施举措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决策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围绕“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创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抓好“六稳” “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计划草案指标设置和安排主要考虑: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贯彻落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全面衔接省计划报告主要指标,紧扣市情实际增设特色指标。一方面,立足当前,充分考虑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以及稳就业、调结构、惠民生等现实需要,保持必要的合理增长速度,更好地引导市场预期、增强社会信心。另一方面,着眼长远,注重与“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和“五个做示范”年度重点工作目标的有机衔接,适当留有余地和空间,更好激发内生动力、挖掘市场潜力、增添微观活力,塑造竞争新优势。
基于以上考虑,2022年指标设置在衔接落实32个省计划报告指标的基础上,聚焦扩内需、提质效、强优势,增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净增高企数和规上工业高企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3个指标。经过调整优化,2022年拟安排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五大类35个指标(详见附件草案)。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单位GDP能耗下降等约束性指标按照完成省下达任务安排。
二、实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
2022年是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奋力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虽然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市经济发展仍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自贸区和临空经济示范区等建设提速,今年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基础、有条件,需要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具体着重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突出创新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力开动创新引擎,落实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任务,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升创新资源强磁场能级。
1. 增强战略科技力量。着力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务实推进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建设,支持紫金山实验室优化体制机制,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任务。跟进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水生态安全与健康、健康食品智能制造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申建,推进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光电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争取在交通、医药等领域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力争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南京。加快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南京基础研究基地和数字仿真中心等建设,依托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基础设施,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工程。高标准建设麒麟科技城、紫金山网络通信科技城,深化与中科院创新合作,推动集聚更多顶尖科研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加快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区。
2. 夯实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强化高新技术企业量质并举发展,鼓励各区(园区)优先使用科技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壮大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性企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达12%。加快科技型企业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突破1.8万家。加快建设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等国家级、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联合体,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50亿元。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行动,打造一批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和平台型研发机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突破300亿元,其中,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企业营收达100亿元。
3.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制定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在创新资源集聚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积极承接国家各类人才改革先行示范工程,争创高水平人才平台,优化紫金山英才计划政策体系。实施“巷港湾园”建设突破行动,新增城市硅巷4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建设,健全高新区“管委会+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提升海外协同创新中心运营质效,务实推进科技合作及资源引进。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创建全省首个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城市,推动与深交所签署知识产权金融专项合作协议。
(二)坚守实体经济根本,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构建创新型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新旧动能接替转换。
4. 战略化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年实施1000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5个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新建20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含智能工厂),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推进5G、千兆光网等网络设施规模化建设部署,新建5G基站5000个,实现主城区和产业园区5G网络高质量覆盖,争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试点城市。推进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加快信创全产业链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增长10%以上、规模达到8000亿元。
5. 高端化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深入开展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动389家产业链龙头企业做强做优,推进150个产业链强链补链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中石化在宁企业和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兴通讯服务器和存储产品研发生产中心等重大制造业项目建设,力促早竣工、早投产,全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500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十百千万”梯次培育工程,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产品)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省级60家以上。
6. 融合化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家级服务业中心城市,落实生产性服务业、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5%以上。打造重要金融中心,加快金融城二期三期、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和长三角(南京)科创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普惠型金融重点领域贷款余额增速超过各项贷款余额平均增速,做强做优“信易贷”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推动更多优质企业在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新增上市企业10家以上。出台“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实施办法,培育打造“两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域和示范企业45家。
(三)着力畅通经济循环,打造双向开放新高地。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示范区。
7. 打造完备韧性内需体系。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落实《南京市扩大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发展若干措施》,聚焦“两新一重”领域,持续推进420个省市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60亿元;推进290个工业“双百项目”,工业投资增长10%;推进399个城乡建设项目,完成投资745.5亿元。稳妥推进REITs工作,力争尽早形成工作实效。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实施精准招商,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20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招商项目1200个,开展“央企外迁”“双碳经济”“都市圈经济”等领域招商。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响“南京国际消费节”活动品牌,滚动推进100个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点项目。推动新街口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等改造提升,探索构建“首店+”体系。
8. 壮大开放型经济能级。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加快形成有影响力的合作范例。着力构建“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的全域自贸格局,推动全板块复制推广自贸改革创新成果。保持江北新区高质量发展态势,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深化综合保税区创新发展,加快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综保区申报。强化外贸主体和国际知名品牌培育,引导更多企业成为海关“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企业。壮大海外仓、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以数字贸易发展为核心,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用好广交会、华交会等境内知名展会平台,组织“江苏优品•畅行全球”系列线上贸易促进活动。高标准建设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新增省级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5家。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推动南京经开区、江宁经开区争先进位,支持溧水、浦口经开区争创国家级经开区。
9.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坚持项目化推进,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年度重点工作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协同打造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创新合作。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持续推进溧水宁杭合作试验区建设。组建南京都市圈建设办公室,推进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快联快通,加强跨界毗邻地区建设,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发展。深化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推进G312产业创新走廊建设,探索建设G328产业走廊。打造扬子江城市群核心城市,推进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助力省内全域一体化发展。
(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增强中心城市承载功能。全力提升市域协调均衡发展水平,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空间,展现国际化大都市风范和现代化城乡形态。
10. 精致精细提升城建水平。统筹推进市、区、镇街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动2035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批,加快形成中部“田园都市”与南北“都市田园”融合发展新格局。制定实施国家城市更新试点方案,深化“留改拆”理念下的有机更新。加快公园城市建设,规划设置30处“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开展200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新改建60座公厕。错时共享机关企事业单位车位资源,建设全市车位共享平台,新增共享车位2万个。推动环卫精细化管理,道路整洁优良率达90%以上,创建2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持续开展浦口老火车站等区域保护更新。
11.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南京国家农高区、南京国家农创中心联动发展,加快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等项目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和现代农业发展高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新增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家、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0家。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完善村庄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美丽乡村宜居村400个左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新改建农路239公里,改造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对外连接道路173公里。
12. 增强国际化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动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争创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推进南京禄口机场三期建设。提升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通航效能,建设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续建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高铁和宁淮铁路南京段,加快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南京段和南京北站工程。扩容高速公路省际廊道,加快宁马高速公路和高宣高速公路南京段建设。提升城市路网服务水平,建成岱山东路北延、奥体大街—规二路等项目,加快实施文枢西路西延、中山门大街拓宽改造等工程。持续开展交通微改造,推进16个主城跨区断头路建设。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续建1号线北延、5号线等13条线路。加密过江通道网络体系,力争建成和燕路过江通道,续建仙新路和建宁西路、龙潭过江通道。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描绘美丽南京现实图景。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绿色转型发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努力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13. 扎实开展长江大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对已完成整改销号的国家和省《警示片》披露问题组织开展“回头看”。持续推进沿江5公里化肥、农药“两减”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江豚保护区管理,扎实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深入贯彻《长江保护法》,严格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统筹推进沿江产业转型转移、岸线功能调整优化,着力解决“重化围江”问题,加强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继续推进长江经济带“百项提升工程”。
14. 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南京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意见》《南京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总体实施方案》和《南京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有序推进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电降耗减排,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促进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加强绿色低碳科技攻关,提升生态碳汇能力。推进省级以上园区绿色转型,完成3家省级以上园区循环化改造验收。
15. 提升生态宜居水平。加强大气污染源头管控,一体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实现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推动水环境治理从巩固消劣向全面提质转变,加快暗涵专项整治,建成玉带河、莫愁湖等30条示范幸福河湖,确保国省考断面、入江支流水质稳定达标。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深入落实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制度,开展重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排查,实施污染地块治理修复工程。全面推行危险废物全生命周期监控,推进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扩建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实施森林抚育5万亩、各类造林2000亩。
16.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快排污权、用能权交易体系建设,优化水环境区域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示范。落实《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加强垃圾、污水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等项目,提高设施规范管理和运行水平。
(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创造更高品质生活。积极探索促进共同富裕实现路径,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优质均衡,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持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17. 提升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全力以赴稳定就业,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奖补、职业培训补贴等援企稳岗政策。精准开展招聘对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力度,新增大学生就业30万人、海外留学生就业创业7200人。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培育自主创业者2.54万人。深入实施包容友好、共同富裕示范三年行动计划,着力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坚持“调高、扩中、提低”,加快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动能,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培训高素质农民8000人次,培育农业农村“头雁种苗”人才100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增速。开展富民强镇帮促行动,支持3个集中连片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促镇街培育和壮大地区优势特色产业。
18. 完善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优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规范民办义务教育,按国家要求推进“公参民”学校治理。加大高中资源供给,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学校布局,提升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完善优良医疗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动全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市疾控中心昆仑路院区改造出新,完成二级以上医院组建公共卫生科,加快市级医学重点学科、县级医院、社区医院和互联网医院建设,创建3家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提升急救服务能力,全市公共场所新增500台AED。锻造品质健康生活方式,新改建8个体育公园,更新600套全民健身工程(点)老旧健身器材,开展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竞赛与活动不少于3000项次、全民健身进社区等服务事项不少于500项(次)。
19. 打造全龄友好温度城市。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等突出问题。持续巩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成果,完成3600户失能、半失能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建成24个示范性社区银发助餐点、新增3000张养老机构床位。统筹发展老龄事业和“银发产业”,推动养老消费提质扩容。发展0—3岁婴幼儿照护服务,鼓励引导高新园区、大中型企业、高等学校等单位,单独或者联合建设婴幼儿照护机构。全面落实“双减”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继续实施课后服务,适时出台社会资源进校园参与课后服务举措。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建设12个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儿童“关爱之家”)示范项目。
20. 兜牢民生保障底线。强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新开工保障房4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300万平方米。实施128个老旧小区改造,改造面积276万平方米,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5万套(间)。科学实施低保提标,起草制定《南京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确保困难群体应保尽保。全面推进工伤预防,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提高社保待遇水平,有序做好社保缴费基数和各类社保待遇调整。优化提升社保经办效率,持续做好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七)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影响力。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打响“南京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持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21.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用好用活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落实好《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制定出台《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完成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做好革命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推动文博场馆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深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保持90分以上。
22. 打响城市文化特质品牌。擦亮“文学之都”品牌,办好第27届南京读书节,在公共区域设置“文都”二维码1000处,全民阅读指数保持全省领先。深化博物馆之城建设,建成石头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推进建邺区AMC博物馆群等项目建设,加快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等项目前期研究,筹建市级大运河文化主题场馆。强化文脉梳理保护,完成全市首次文化旅游资源普查,持续开展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和小西湖、评事街等区域保护更新。增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活力,开展“跟着非遗、考古、名着游南京”等系列活动。建设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推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打造一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23. 加快文旅商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壮大创意、动漫、影视等行业,推出更多体现城市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的文艺精品力作。推进牛首山金陵小城、栖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等新型标志性景区、度假区建设,建成汤山汤泉湖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新业态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新增1—2家国家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
(八)聚焦提升治理能力水平,加快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公平可预期市场环境,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出台《南京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确保116项工作任务有序推进,打造“市场主体向往、人民群众满意”的营商环境。继续落实各级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为中小企业减负,优化升级“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推出更多“集成直达”“即申即办”“免申即享”惠企政策举措。推进营商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实现监测、评估、优化全流程闭环管理。全面提升信用承诺覆盖面,力争做到市场主体全覆盖、特定岗位个人全覆盖,强化诚信履约数据归集。拓展“信易医”“信易游”“信易阅”等应用场景,启动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三年行动计划。
25.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鼓励支持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基本完成村社分账管理改革,助力农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加快国资国企市场化改革步伐,确保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启动实施国有企业内部资源优化整合、骨干企业强链补链、上市公司提质增量“三大工程”。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相关领域形成开放型制度创新成果。
26.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抓紧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统筹做好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化解、涉众型投资风险防控等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高标准推动国家、省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巩固深化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坚决防范遏制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提升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等新型违法犯罪打击力度。贯彻落实“八五”普法规划,法治建设满意度达90%以上。
27.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与时俱进修订能源供应保障应急预案和煤电油气运综合协调应急预案。有序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新能源,继续发挥传统能源特别是煤炭、煤电调峰和兜底保供作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3000亩。加大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力度,新建高标准农田3.37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03万亩。持续推进种业振兴,抓好重点农产品良种技术攻关。强化粮食仓储物流和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开展粮食全链条节约减损和反食品浪费行动。
28. 提升数字治理、基层治理水平。加快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构建市、区、街镇三级“一网统管”工作体系,打造一批实战、管用的“一网统管”应用,更好地支撑决策、服务治理、赋能基层。全力推进“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充实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提升专业化水平,加强网格员轮训,推动各类资源下沉网格,建立完善网格服务管理事项清单。改造升级1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培育扶持100个社会组织公益服务项目。创成首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附件:南京市2022年政府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