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12947154/2023-10369 | 信息分类: | 国民经济管理、国有资产监管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生成日期: | 2023-02-06 |
生效日期: | 废止日期: | ||
信息名称: | 南京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和重点实施举措 | ||
文 号: | 关 键 词: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
内容概览: | |||
在线链接地址: | |||
文件下载: | |||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总的考虑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明确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针对性解决经济运行突出问题矛盾,努力实现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坚持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持续建设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坚持底线思维、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三大光荣使命,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南京实践中开好局、起好步。
具体指标和工作设置安排时,重点考虑:一是注重全面学习贯彻党中央的新部署新要求。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把行动落实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关于今年工作的各项部署上,确保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各方面工作开好局、起好步。二是着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探索示范。对标落实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和开局起步五年目标任务,锚定南京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定位,努力在推动质量效率变革、塑造新动能以及相关指标设置方面做出更多创新探索,奋力勇闯新路、走在前列。三是体现为全国全省大局多作贡献的担当追求。妥善有力应对外部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以稳增长硬任务落实促发展硬道理,在主要指标目标数值安排上,更加注重与同类城市、省内城市的横向对比,为全国全省发展大局挑大梁、作贡献。四是统筹目标设置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匹配性。主要指标的年度目标设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做到与市“十四五”规划、“五个示范”和重点领域三年行动计划各项要求相衔接,又充分考虑南京发展实际保持合理适度增长,按照“跳一跳、够得到”的原则提出更高目标追求,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基于以上考虑,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市全会部署,2023年计划指标框架延续“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韧性”五大类,综合市各部门反馈意见对具体指标做出适当调整,具体为:新增2个指标:一是为加快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拟新增“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改造企业数”指标;二是为推进城市更新,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拟新增“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指标。调整1个指标:为突出发展为民和以人为本的导向,将原“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数下降”指标调整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下降”指标。经调整优化,2023年拟安排五大类37个指标。其中,地区生产总值预期目标增长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6%,外贸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提高,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单位GDP能耗下降等约束性指标按照完成省下达任务安排。
二、实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点举措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基础的重要一年,是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虽然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但我市经济发展仍有足够的韧性和潜力,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仍有基础、有条件,需要我们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具体着重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畅通经济循环稳增长
1. 聚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坚持“实体+数字”“软件+硬件”“制造+服务”,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家以上。加快数字经济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成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打造一批5G全连接工厂。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电网加速向世界级产业集群迈进,软件和信息服务收入突破8500亿元。培育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千亿级集群。贯彻落实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两业”融合示范行动实施计划,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6%。强化金融业等优势产业支撑,加快推进金融城三期、江北新金融中心一期等项目建设。
2.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统筹推动490个重大项目、270个工业“双百”项目、400个城建项目建设,依法合规加快办理项目审批手续,强化资金、土地、用能、环评等要素保障,确保完成年度项目建设投资计划。跟踪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进展,争取更多国家资金投放和份额支持。加大产业投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确保制造业投资增长12%以上。稳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力争江北新区孵鹰大厦、建邺区国际研发总部园等项目取得成效。完善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机制,向社会发布推介优质项目,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开展百亿级项目招引建设突破行动,重点工业板块力争招引2—3个百亿级先进制造业项目,中心城区板块致力突破百亿级服务业项目。持续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短期驻点招商,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0个以上,招引优质产业项目200个以上。
3.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持续落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首发经济,促进新能源汽车、住房改善等大宗消费,发展文化旅游、养老育幼、医疗健康等高水平服务消费,更大力度培育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增长点。全力推动新街口建设世界级文商旅融合商圈,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力推进“小店计划”,持续举办“南京国际消费节”四季活动,进一步点燃城市“烟火气”。深入挖掘社区消费、农村消费潜力,打造2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加快商贸流通数字化转型,培育现代商贸流通企业,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4. 提高市场主体发展质效。落实总部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引进培育一批行业头部企业、领军企业。高效推动企业上市,力争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以上。制定实施“企业培育雁阵梯队”的工作方案和支持政策,加力推动中小企业“升规纳统”。提升“宁企通”平台能级,推动实现国家、省、市系列助企纾困政策集成快达、精准推送。加力帮扶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业务规模,提升支农支小能力。深入开展防范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二)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
5.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紫金山实验室在6G研发、“东数西算”等领域强化攻关,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和新建,打造信息高铁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创集成电路EDA、光电子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实现底层和共性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完善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南京落实方案,加强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等工作。优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体系,创新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机制,分级分类完善科技创新项目布局。巩固、拓展国际科技合作渠道,建设重点国别创新合作平台,支持企业开展国际联合研发,引进国际创新资源。
6. 强化企业创新能力。加大创新主体梯次培育力度,高新技术企业力争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万家。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产业链骨干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新型研发机构及关联带动企业营收力争突破500亿元。优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充分用好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等试点政策,构建产业、科创、人才、天使4大系列基金,推动头部企业、高校院所与金融资本等形成耦合效应。统筹推进各高新园区产业升级,新增城市硅巷40万平方米。
7.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资源配置,省市优质幼儿园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深入推进紧密型集团化办学,继续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标准化、优质化。探索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推进5所普通高中新改扩建项目。持续推进职业教育提优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造“金陵工坊”职教品牌。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长效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继续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宁入学工作,切实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入学应收尽收。
8. 打造人才集聚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水平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完善宁苏人才集聚平台实施方案。围绕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分步推出数字经济产业人才、青年人才、金融支持人才发展等专项政策。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运行数字经济卓越工程师职称制度,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企业专家工作室、博站等平台建设,做优技能大师、乡土人才工作室和传承示范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扩大紫金山英才卡覆盖面,解决好各类人才关心的安居、子女教育等问题。
(三)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现代化建设内生动力
9.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一区一特色、一部门一课题”改革推进机制。贯彻落实《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提高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效率。纵深推进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征地补偿安置新政策落地实施,审慎推进溧水、高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提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质量实效,做好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后半篇文章”,加快新划入企业改革步伐。全面推进行政许可事项规范运行,加强跨部门综合监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达98%。
10.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实施新阶段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持续推行省“六减”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全面保护涉企权益,积极参与产业政策公平竞争后评估制度建设,及时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和做法。持续开展常态化企业服务活动,完善政企携手稳经济、促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打造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11. 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扬子江城市群发展,主动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完善都市圈建设办公室工作机制,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公共服务、生态共治等领域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加快宁镇扬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建设宁扬、宁滁、宁马3条市域(郊)铁路,形成宁镇扬、宁马、宁滁30分钟通勤圈。借鉴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制度创新经验,持续推进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跨界一体化合作示范区建设。落实省南北帮扶合作部署,优化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运作机制,加快开发建设。
12.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聚焦跨境金融、健康医疗、商务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外国人才工作许可等领域,放开准入限制,推动全球高端资源集聚。加快实施一批“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全面落实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在知识产权、贸易争端解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争取制度型金融开放创新试点。全力稳定对外贸易,加强企业出境参展、商洽等服务保障,探索商务班机模式,支持企业线上线下保订单、拓市场。加快发展跨境电商,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提升临空经济示范区开放功能,着力培育特色临空产业。提升口岸服务水平,推动“先放后检”“依申请检验”“两步申报”等通关模式改革。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持续鼓励外资增资和利润再投资。深化宁台产业合作,办好2023两岸企业家紫金山峰会。
13. 培育江北新区增长极。持续推动江北新区围绕“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高质量发展,探索“区政合一”新区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继续推动华为鲲鹏生态产业园、龙芯自主创新产业园以及北联国芯等重点项目和平台建设。支持保障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北创新中心发展。完善新主城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地铁4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建设,有序推进南京美术馆新馆、南京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等项目建设。持续扩大开放,围绕投资领域开放、产业集成创新、高端要素集聚,形成更多制度创新举措成果。江北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8%。
(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优化城乡功能品质
14. 构建现代化城市空间体系。高质量实施《南京市国土空间规划条例》和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各类空间开发保护需求,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编制南京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加快推进临空经济区空间规划,加强毗邻区交通市政、耕地保护、生态修复等空间规划衔接,打造南京都市圈参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竞合的南向支点。盘活存量用地综合立体开发利用,科学引导项目选址,促进各行各业与城市空间布局协调发展。
15. 不断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积极谋划交通发展蓝图,完成《南京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编制。提升国际门户枢纽功能,加快协调南京北站、禄口机场三期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聚力攻坚铁路建设,全面推进建设北沿江高铁、宁芜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推动宁扬宁马城际、宁宣铁路正线引入禄口机场设站。持续发力过江通道建设,续建新生圩长江大桥、建宁路长江隧道、龙潭过江通道,推进锦文路、七乡河等项目方案研究。全力推进公路成网建设,开工建设宁滁高速,续建356省道浦口段、422省道六合段等项目,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环线、宁和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
16. 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探索组建城市更新市级平台公司,以市场化运作方式统筹争取政策,分级分类、成片推进,加快实施小西湖、荷花塘、石榴新村、小松涛巷等城市更新项目。聚焦颐和路、百子亭等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以及卫巷、大阳沟、乐业村、城河村等老旧住宅片区,坚持“多规合一”,启动编制城市更新规划。完成老旧小区改造72个、背街小巷整治200条、积淹水整治工程14项。围绕滨江岸线、明外郭—秦淮新河风光带、沿河空间实施一批环境整治及绿道贯通工程。持续提高道路机扫率,主城区主干道机扫率达100%、郊园区主干道机扫率达98%,道路整洁优良率达90%以上。继续创建200个省级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基本建成江南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
17.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守186万亩永久基本农田,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推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示范中心联动发展。深化农村一二三产高效融合,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发展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富民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新建具有南京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400个以上,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2个。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50家、示范合作社30家。
(五)坚持绿色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8. 持续实施长江大保护。进一步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发展,组织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回头看”,不断夯实整改成效。深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百项提升工程”,统筹生态廊道、景观视廊、通风廊道和城市绿道布局,统筹实施长江禁渔、江豚保护、岸线整治和湿地修复,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织开展长江大保护成效展示月等主题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和专题培训营造长江大保护的浓厚氛围。
19.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治理。高质量做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查整改“后半篇文章”。加强工业废气污染治理,持续削减氮氧化物、VOCs排放量,严格控制高VOCs排放建设项目。强化机动车船污染治理,加快淘汰老旧燃气车辆、老旧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和船舶,鼓励优先选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完成30条特色幸福河湖建设,实施运粮河、五一沟等13项河道水环境提升和暗涵整治工程,巩固消除劣V水体治理成效。加强土壤环境保护,继续排查重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开展重点行业企业退役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强化生态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监管,实施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20.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进一步强化长效管理,严格落实能耗准入标准。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保持控煤高压态势,切实做好光伏试点工作。积极支持综合能源利用项目,推动余气余热余压发电机组落地。探索建立具有南京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体系,着力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坚守496.6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森林抚育4万亩,湿地修复1000亩,废弃露天矿山修复2250亩。
21. 积极稳妥推进“双碳”战略。扎实推进《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落实钢铁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等相关规定,严禁新建扩大冶炼产能项目;提高原油加工、烧碱等生产工艺节能水平,降低单位产品的碳排放强度;严禁新增水泥产能,推动建筑材料行业向轻型化、终端化、制品化转型。开展低碳示范试点,创成全国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支持江北新区建设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江心洲、南部新城打造“零碳未来城”。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环境日、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引导公众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彰显历史文化名城软实力
22.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组织举办“4·23”升国旗仪式、新婚夫妇向革命烈士献花活动等社会宣教活动,做好国家公祭仪式各项工作。推动南京红色文化资源高质量发展,落实《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继续组织开展南京红色文化资源点寻访阅读行动活动。强化雨花英烈精神、伟大渡江精神等信念教育,以红色血脉涵养精神底色。
23.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健全典型选树管理机制,持续选树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做好第九届全国、省、市道德模范推荐评选工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加强对《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宣传贯彻。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广泛开展文明引导、扶贫帮困、应急救援等志愿服务行动,营造全社会向上向善、亲仁善邻、守望相助的良好风尚。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强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明实践功能,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24.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长干里越城遗址考古和保护工程、石头城遗址保护与展示工程、明故宫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工程等一批大遗址保护项目,加快南京城墙贴建房屋征收及城墙修缮,做好中山陵明功臣墓长效保护,实施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落实“博物馆之城”建设“双百计划”,新增备案博物馆10家以上。推进西五华里休闲文化街区等新型文旅街区建设。提升南京国际梅花节、秦淮灯会等品牌节庆的市场活力,着力打造南京森林音乐会、南京文化艺术节等城市文化品牌活动,将“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遇见夜金陵、金陵小剧场展示季、咪豆音乐节等节庆活动纳入文旅消费节庆体系。支持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以数字赋能创意设计、出版版权、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等特色内容产业。
25. 全力放大城市品牌效应。加强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品牌建设,举办第28届南京读书节启动活动、“4·23世界读书日”阅读推广活动,打造“共读南京”“朗读者”等精品项目。办好“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构建以“世界文学客厅”为核心的网络化文学之都城市空间。加强国际和平城市建设,深化南京大屠杀史实国际传播,持续举办南京和平论坛,拓展国际和平交流。打造体现南京风貌和文化元素的影视作品,加强城市传播能力建设,讲好南京故事,传播好南京声音。
(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更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26. 大力促进共同富裕。落实“包容友好、共同富裕”示范年度任务,突出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等关键举措,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加强对六合、高淳两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提高农民和低收入家庭的风险应对能力,提升重要农产品保险覆盖率。积极盘活、规范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等资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对全市原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开展动态监测。
27.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抓好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实落细就业优先一揽子政策,持续完善“宁聚”青年政策服务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持续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深化公共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拓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做好退捕渔民转岗就业服务,扎实做好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28. 推进健康南京建设。全面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措施,配齐配强重症救治设施,加强农村地区重点人员排摸,完善分级诊疗体系,稳步实现“压峰”转段、顺利渡过流行期。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加快实施市妇幼保健院丁家庄院区新建、市儿童医院广州路院区改造、市公卫医疗中心扩建等项目。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新建15个甲级村卫生室。做细在校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工作,全年接种率不低于60%。做好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在公共场所新增500台AED,开展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持证培训10万人。加快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改建体育公园(广场)5个、室外灯光球场40片。积极推进体卫融合发展,开展体质健康检测与运动健身指导服务6万人次,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1万个。
29.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宁保无忧”行动,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保。巩固社保扶贫成果,确保困难人员参保缴费率100%。完善基本医保制度,持续做好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推进“宁享养老、银发无忧”养老品牌建设,落实高龄、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服务保障工作。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逐步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改造提升12个省级示范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关爱之家),建成30个儿童友好社区。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省残疾人两项补贴三年行动方案,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按需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380万平方米。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积极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争创首批国家试点。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视情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及时足额发放补贴。持续做好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工作,因地制宜帮助发展食用菌、茶叶、牛羊肉等特色产业。
(八)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提高特大城市治理水平
30. 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法治南京建设,制定完善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粮食安全、科学技术等方面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加快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改革发展,健全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快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建立健全市区街镇三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动更多产业链生态企业和应用场景落地。全面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城市版,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全面构建“街镇—社区(村)—网格—微网格—户”工作体系。深化基层社区治理实践探索,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薪酬制度。推进社会组织重点专项行动,继续对僵尸型社会组织进行清理,持续打击非法社会组织。鼓励和引导慈善组织发展,进一步发展社区型基金,鼓励社会慈善捐赠。
31. 保障能源物资供给安全。强化应急粮油保供基地项目建设推进,按时序推进年度市粮食仓储物流能力建设。加强电力负荷滚动分析和预测,优化提升电力保供应急方案的可操作性。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公共服务、城市运行等领域用电,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科学调度和组织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坚决杜绝“拉闸限电”现象发生。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用药品、抗原检测试剂等储备,切实满足居家治疗人员用药和健康监测需求。摸清货源主渠道,完善常态化跨区域联保联供机制,持续开展生活必需品量价监测,强化市场监测预警。
32. 坚决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平安南京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源头治理机制,围绕打击非法金融、电信诈骗等领域,落实数据共享、线索移交等措施。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行动,聚焦化工及危化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自建房、燃气、消防等32个重点行业领域,对各类问题隐患开展闭环整改,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全面深化食品安全、药械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重点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监管,维护市场安全稳定。
33. 主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应急指挥体系,构建市、区、街镇、社区、网格五级指挥调度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演练,全力做好突发情况处置应对。继续做好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决策,加强国有企业监管,健全全口径债务监测预警机制,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妥善做好大型企业债务、非法集资等风险化解工作,严防发生“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贯彻中央“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的决策部署,健全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落实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保交楼和房企融资等16条金融政策,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分析研究,提高对新型风险的识别、预警、防控能力。
附件:南京市2023年政府投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