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关键环节。如何将道德建设的“种子”种入百姓家园,开出“文明之花”?我区不断探索“家庭诚信积分”制度,用文明诚信积分来记录村民的行为变化,激发乡村治理新活力,让村里的乡风文明有“镜子”可照、有“尺子”可量、有“标杆”可比,不断引导老百姓“崇德向善”,提升江宁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春节前夕,一场以“积分有礼 诚信换礼”为主题的家庭诚信积分兑换活动在湖熟街道河北社区举行,现场大米、食用油、洗衣液、毛巾等148件物品被居民用各自的家庭诚信积分兑换一空。居民们满载而归,一件件信用礼品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大肯定。“换了50斤大米、2桶食用油、1个春联福袋和1个挂历,收获满满。”河北社区徐家边居民朱玉坤告诉记者,去年年初,社区正式启动家庭诚信积分制度,成立了家庭诚信积分工作小组,制订了符合本社区发展实际的《河北社区家庭诚信积分管理制度》,设置“家庭诚信积分卡”并发放到每家每户。她家有5口人,家庭诚信积分卡上有110积分。
积分累积的过程也是文明积淀过程,更是将主人翁精神落实到具体实践的过程。河北社区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作为主要内容,明确加分标准和扣分标准,将善举美德、好人好事和失信、失范、失德的行为量化积(扣)分,制定了“一票否决”清单,构建“群众自评、村小组评分、阳光议事评审委员会评议,社区两委审核和村民代表大会审定”的“三评两审”工作法。该社区通过积分运用,量化文明元素,将抽象的文明乡风具体化, 引导群众主动参与产业发展、矛盾纠纷化解、移风易俗、农村环境整治和集体公益事业,在传递文明、弘扬善举中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河北社区家庭诚信积分还在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上派上了用场。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活动的每户加10分;配合志愿者走访的每户加8分;主动报告是否从疫情中高风险区返回或与疫情严重地区人员有密切接触的,都有积分奖励。在“积分制”的激励下,道德建设的种子,被种进了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元。
据河北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不仅可凭积分换取生产生活物资,社区还会对总积分排名前十的家庭会进行表彰,除了获得物资奖励外,社区还将积极向街道、区、市、省、全国等逐级推荐参加评优。
其实不仅仅是在河北社区,家庭诚信积分制度已经在我区多地落地生根。
江宁街道盛江社区通过动员、整合志愿者力量,成立盛江社区社工站,下设益邻志愿服务队、益童志愿服务队、益智志愿服务队等3支志愿小分队,经常性地开展扶贫助残、帮困助教、敬老爱幼、法律援助等服务活动。居民在环卫整治、移风易俗、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优劣表现不仅可以量化成积分存入各个家庭诚信积分账户,参与志愿服务也可以获得相应积分,积分兑换成道德币后可从慈善超市换取等值物品或者社会化服务。
家庭诚信积分榜上墙,乡风民俗变了样。江宁街道牌坊村黄龙岘自然村家庭诚信积分制度,每季度评比一次,对村内32户常住家庭从爱党爱国、文明参与、孝老爱亲等9个方面给予评分,将乡风文明细化、量化,制成“家庭诚信积分榜”上墙,引导村民在比学赶超氛围中树立科学、健康、文明新风尚。牌坊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诚信积分制度通过制度的“尺子”进一步激励引导广大村民诚信经营、诚信待人、诚信做事。
一张小小卡片,反映的是每一户居民的文明家风;一个个家庭积分管理制度,展示了基层组织的管理智慧。江宁用家庭“小积分”,教化村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将文明新风吹进每一个家庭角落,撬动社区治理的华丽蝶变,以和谐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