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信用南京
        无障碍阅读

        征集调查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项治理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小西湖棚户区改造新探索—— 留住烟火气,改出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年10月12日 09:35 来源:南京日报 阅读 0

        2019年正式施工改造以来,秦淮区小西湖片区就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改造前的小西湖片区是典型的棚户区,相比毗邻的夫子庙和老门东,尤显黯淡。小西湖棚户区改造,兼顾传统风貌保护,采取小规模、渐进式更新,折射老城更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的重大转变,探索日常生活气息的保留,留住“烟火气”更引来全国关注。

        目前,一张老城保护更新的新蓝图,正在小西湖片区徐徐展开。改造期间,老居民经常来看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期待在“老地方”开始全新的幸福生活。

        缺乏配套,生活不便成普遍现象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串联夫子庙和老门东的小西湖片区,是南京2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街巷蜿蜒曲折、无规则延伸,典型的江南民居式建筑蕴含着浓厚的老城南历史文化气息。然而,在时光的冲刷下,落败为棚户区的小西湖片区,居民居住其中备受困扰。 

        张德恕住在堆草巷31号院落,在小西湖片区已生活了36年。“两个女儿出嫁前,一家4口人一直挤在23平方米的房子里。”看着正在围挡改造的老房,81岁的张德恕述说着往事:家里没有厕所,巷子里晾晒的马桶随处可见;过道两旁搭个台子就是厨房,几家人挤在狭小的空间里做饭。过道的墙壁熏得发黑,私拉电线乱成一团。这在小西湖片区曾是普遍现象,生活不便可想而知。

        巷子对面是堆草巷33号院落,始建于1935年。1950年,刘光纪在这里出生,1978年在这里结婚,后来孩子们也在这里出生长大。虽然居住并不拥挤,但老旧房屋的安全隐患令人忧心。“屋顶、门窗都是木机构,担心火灾。前几年有房子失火,消防车堵在外面进不来。”刘光纪说。

        棚户区存在诸多不足,比如,房屋年久失修、布局混乱、居住拥挤,居住舒适感较差;私搭乱建侵占通道,存在严重的交通隐患和安全隐患,居住安全感不足;缺乏养老设施、公共广场、绿地公园等,水、电、煤气等设施布局均不完善,公共配套服务难以满足居民需求。

        去留自愿,居民需求获充分满足

        小西湖片区与现代城市发展越来越格格不入,有一些居民渴望改变,但也有一些居民不愿离开。2015年谋划小西湖片区改造时,探索了全新的老城更新思路,不再大拆大建,由“拆改留”转向“留改拆”,从能拆则拆到尽量保留,为采用逆向思维、自下而上的更新思路留下了空间。可贵的是,专家和居民一起商量,最终确定了“自我更新、有机更新、持续更新”的保护新路径。

        如此一来,原居民去留自愿成为可能。小西湖片区共有810户居民,搬走了408户,近一半居民选择了留下。堆草巷31号院落原有5户人家,如今搬走了3户,张德恕和陈鸿荣两家选择了留下。该院落正在围挡改造中,将增建厨房和洗手间,还将房间做两层设计,增加一层阁楼,改善生活条件;院落后半部分将改造成小西湖片区设计规划师的工作室,东南大学专家别出心裁设计成“共生院落”,让老人居住和年轻人工作同处一个屋檐下,共做好邻居。

        堆草巷33号后院有100多平方米空间,已设计改造成“共享院落”,成为小西湖片区网红打卡地。镂空的花墙清新时尚,100多岁的石榴树、60多岁的枇杷树和50多岁的葡萄树另有一番韵味,新与老和谐共处,传统院落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马道街29号的老宅,已变身文艺咖啡馆。在这里,品尝的咖啡不仅有苦涩、酸柔、甘醇和香郁,还有乡愁的味道。该老宅产权人童奶奶今年95岁,在上世纪40年代买下房子并亲手装修,在这里养育了4个儿女,度过了大半辈子时光。“房子很旧,但有很多回忆和感情。”童奶奶拒绝动迁,最终愿意长期出租。改造后,老房子的外墙、门窗和楼梯都做了保护,还保留了100多年前的老家具。

        小西湖片区改造,改善了环境,满足不同居民的个性化需求,滋润了人心。诚如原居民刘光纪所说,什么是小康生活?这就是小康生活。

        未来可期,美好生活正持续升级

        改造正在进行,居民开始畅想未来美好生活。张德恕说,他打算在院子里放些桌椅和茶水,方便游客歇歇脚、喝喝茶,听他讲讲小西湖的人和事。更令人期待的是,小西湖片区的变化,不仅在于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改善,还将引进新业态,打造原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更是承载城市记忆、留住乡愁的新型和谐片区。

        在文化挖掘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市场,小西湖片区业态定位为文化展馆、非遗工坊、文创零售、民宿餐饮、休闲娱乐,并融合“夜宿”“夜食”“夜娱”等业态,丰富夜间精神文化生活。目前,一些新文创项目已经落户,比如:腾讯打造腾讯棋牌IP场景“欢乐茶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打造“大闹天宫艺术馆”,引入书籍设计师、艺术家朱赢椿老师及艺术跨界人士设计打造虫文馆,建立木刻水印技艺馆信睦堂,引入精品民宿花间堂等。 

        未来的小西湖是温馨的,生活公共服务、市政配套功能完善,贴心服务打造和谐邻里、最美街坊;未来的小西湖是和谐的,“共生院”“共享院”和睦相处,共叙百姓故事,折射精彩市井生活;未来的小西湖是充满艺术氛围的,历史文脉得以挖掘、保护、展示,传承人文情愫,滋养市民精神家园。老城南的故事在这里延续,居民的小康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信用南京